大豆起源与发展
[来源:来自网络] [作者:不详] [日期:08-11-30] [热度:]

大豆起源于中国,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。汉司马迁(公元前145~前93年)编的《史记》中,头一篇《五帝本纪》中写道:“炎帝欲侵陵诸侯,诸侯咸归轩辕。轩辕乃修德振兵,治五气,鞠五种,抚万民,庆四方。”郑玄曰:“五种,黍稷菽麦稻也。”司马迁在《史记*卷二十七》中写道:“铺至下铺,为菽”,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。”朱绍侯主编的《中国古代史》中谈到商代(公元前16世纪~前11世纪)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:“主要的农作物,如黍、稷、粟、麦(大麦)、来(小麦)、秕、稻、菽(大豆)等都见于《卜辞》。”卜慕华指出:“以我国而言,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,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。在农作物方面,辨别出有黍、稷、豆、麦、稻、桑等,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。”清严可均校辑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》卷一中指出:“大豆生于槐。出于沮石之峪中。九十日华。六十日熟。凡一百五十日成,忌于卯。”

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《诗经》收有西周时代的诗歌300余首。其中多次提到菽。由《诗经》来看,我国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。描叙夏商时代之作《夏小正》中指出:“五月参见初昏大火中,大火者心也,心中种黍菽时也。”

从上述文献可见,我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。从《诗经》来看,我国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。从《史记?五帝本纪》来看已有4500余年历史。

从出土文物可以证明,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。我国考古工作者1959年于山西省侯马县发现大豆粒多颗,现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植物列室中。根据14C测定,距今已有2300年,系战国时代遗物,黄色豆粒,百粒重约18~20克。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大豆出土文物。它直接证明当时已有大豆种植。

1953年于洛阳烧沟汉墓中出土的2000年前的陶制粮仓上,有用朱砂写的“大豆万石”字样。

杨直民等(1980)指出:“近年长沙出土的西汉初年马王堆墓葬中,发现有水稻、小麦、大麦、粟、黍、大豆、赤豆、******子。”

从中国现有出土的粟稻文物也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就有农业。距今七八千年或5000年之间,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代的氏话公社,比其他地区发展得较早和较快一些。在北方主要种植耐旱而自生力较强粟类作物。古代称为稷。在磁山遗址(河北省武安磁山文化)的窖穴里发现有成堆的腐朽粮食,属于粟类作物。在半坡和其他仰韶文化遗址的窖穴、房屋和墓葬中,发现有粟和粟的皮壳。作为斐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典型器物的石磨盘和磨棒,就是用以碾去粟的皮壳作为粮食加工的工具。粟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。浙江省余姚县钱塘江口以南的河姆渡遗址下层,发现有大量金黄色的稻谷,还有带叶的稻茎,经鉴定是人工栽培的稻,这说明黄河、长江中下游栽培稻谷已有7000年的历史。由此可见,我国粟稻栽培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。根据这些出土文物说明黄帝时五种中有大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。

我国大豆品种类型极为丰富。各种大豆品种资源在七八千份以上,远非其他国家所能比。大豆类型在生育期、种皮色、籽粒大小、抗病性、抗虫性以及其他抗性、品质、适应性等方面差异很大,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大豆品种基因库。

从野生大豆分布也可以证明大豆原产于中国。近年来,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中国各地对野生大豆进行的考察和研究表明,野生大豆在中国分布很广泛。北到黑龙江省的塔河县依西肯乡,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,南到广东省的韶关,西到甘肃、宁夏一带均有野生大豆分布,而且类型丰富。在中原地区河南、山西、陕西等省分布很广泛。而野生大豆类型如此丰富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。

根据古代文献、考古文物、栽培大豆品种资源和野生大豆的分布,证明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数千年前。据《诗经?豳风》描述,至少有3000年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4500余年前中国就开始种植大豆,最早栽培大豆的地区在黄河中游,如河南、山西、陕西等地或长江中下游。

黄豆的营养价值最丰富,素有“豆中之王”之称,被人们叫做“植物肉”、“绿色的乳牛”。干黄豆中含高品质的蛋白质约40%,为其他粮食之冠。但有研究显示认为:男性还是少吃黄豆制品为好。

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,男性摄入雌性激素量的多少,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精子的质量和生育能力,过量的雌性激素摄入甚至可能导致男性在晚年出现睾丸癌。

研究已明确显示,男性食用的黄豆越多,精子的质量也会相应降低,特别是那些在生育方面已经有问题的男性,最好不要吃太多的黄豆。

喜素食的男性应该格外注意,日常进食不应以黄豆制品为主,以免摄入过量雌性激素。男性还应该注意多食用新鲜食品,少吃加工食品。因为许多肉类的加工食品(如香肠、罐头等)中其实都添有一定量的黄豆,也就是黄豆蛋白,虽然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,但却容易让那些不太适合长期食用黄豆者摄入雌性激素。

    关键字:黄豆

    最新文章